渾源縣西南山區(qū)的官兒鄉(xiāng),地處北岳恒山腹地,距離縣城45公里,這里群山連綿,山大溝深,屬于典型的高寒山區(qū),是渾源縣一個偏僻邊遠的地方。
官兒的老一輩人們,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,官兒是不通公路的地方,那時人們出行靠的是兩個腳板行走。一條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,是祖祖輩輩們從山里走出大山,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。官兒的路彎彎曲曲,細細長長,如蛇行走。黑石梁是去縣城的必經之路,官兒的人們進城辦事,沿著黑石梁要徒步行走一整天。那時,人們運輸東西靠的是人背驢駝,人們趕著驢、騾子,身上背著各種山貨,在惡劣的天氣下,背著沉重的東西,在幾近60度的斜坡上,攀爬挪動,蹣跚在那崎嶇不平的山路上,汗水浸透了腳下的土地,脊背壓彎了,總要在黑石梁上歇歇腳,喘口氣,梁上的風一吹,無比清爽,頓感輕松,人們順著彎彎的山路,走出綿延的大山,走向遠方。人們背上百十多斤重的東西,步伐穩(wěn)健,在高低起伏的山路上若隱若現(xiàn),如龍潛行,爬上一道坡,跨過一道梁,繞過一道道彎,背上的東西越來越重,腰越來越痛,腿越來越酸,汗越來越咸、越來越苦,人們走走停停,將一路的艱辛甩在身后。回來的路上,一走到黑石梁隘口,就像看到了勝利的曙光,站在黑石梁上,望著村里的裊裊炊煙,讓人們有了回家的感覺。
黑石梁是前輩們走出來的,也就這么一條山路十八彎的山梁,不知讓官兒的人們走了多少年,又過往了多少人,路上的石頭都磨得光光的了,磨亂了一雙又一雙的布鞋,老一輩就是在這道山梁上走過了一生。
閉塞的交通束縛了人們掙脫貧困的雙手,阻擋著官兒的人們通向文明和富裕的腳步,貧窮在心底焦灼,大量的黃芪、土特產品無法銷售出去,不知有多少危重病人因未能及時就醫(yī)而死亡,生了急病的村民抬到半路就咽了氣,山外的女人也不想嫁到山里來,許多男人都在打光棍,許多老年人從生到死沒有走出過大山一步。
外面的世界明明那么近,只隔著一座山,外面的世界卻又那么遠,只有耳聞,從未目見,官兒的人們做夢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。
修路,是官兒人民的期盼,修建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成了官兒人民祖祖輩輩迫切的愿望,官兒的人們產生了在大山上修出一條路的念頭。
黑石梁是一條官兒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。黑石梁海拔較高,近2000多米,東西走向,綿延十余里,崇山峻嶺、溝壑縱橫、山巒迭翠、林木茂盛、郁郁蔥蔥,溝底溪水常年不斷。每逢雨季,濃重的霧氣彌漫在黑石梁的天地之間,人們走在黑石梁上,頭頂云霧飄渺,腳下云霧繚繞,霧在山間游動,山因霧而朦朧,人因霧而夢幻,隨著風起云淡,變幻多姿。
從黑石梁一路向東北方向走,沿途破兌臼、大石頭、柴樹溝、西泥溝、寒水溝、郝家灣、尹家嘴、大磁窯、下板坡、北岳恒山、懸空寺,進入縣城。
黑石梁這條路,由于通向山外,也是官兒歷屆政府關注的重點,五六十年代,每年冬閑時,公社總要組織各村青壯年勞力在黑石梁上修路,官兒人民與自然抗爭,劈山修路,但由于那時沒有開挖機械,沒有裝卸運輸設備,路修了很多年,還是進展不大,只是一條簡易路。
七十年代,全國各地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修路熱潮。1973年,時任官兒公社書記的靳文奎,在縣里開完三干會,看到了過去封閉落后的一些公社也通了路,難道官兒公社就與世隔絕嗎?難道官兒的人們就一輩子困在這大山里嗎?靳文奎望著遠處的蒼穹不停地問自己。他走上了這條天路,在見識了黑石梁的猙獰與險峻后,就暗自下定決心,一定要修建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。就這樣,官兒公社各大隊的干部社員在靳文奎書記的帶領下,開始在黑石梁上修路,把紅旗插上了黑石梁,黑石梁上紅旗招展,人聲鼎沸,在黑石梁上炸響了開山炮,一派大干快上學大寨的情景。
在黑石梁上開出一條路,遠比想象的更加艱難,那時沒有什么大型機械,只有镢頭、洋鎬、鐵鍬、大錘、鋼釬和小推車,這些半原始的工具,唯一先進的材料僅是定量有限的炸藥和雷管,那是用來爆破石山的。每天中午和晚上臨近收工的時候,都要將打好的炮眼裝滿藥,在收工時點火放炮,炸藥裝滿,點燃火藥線,炮聲隆隆炸開青山石,濃煙滾滾碎石飛滿天,石飛塵揚真危險,放炮之前大聲喊,放炮啦,注意安全,趕快到指定地點。社員們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,要在黑石梁上修出一條道路來。
那時人們冬季修路時穿的棉衣棉褲,沒有襯衣襯褲,棉褲腳是用布條做的打腿帶捆緊的,否則寒風會從褲筒吹進大腿,冷透全身。
修路的活簡單而繁重,左右兩個人彎腰弓腿用鍬給小車上裝土,一個人將手推車快速地推到路邊,借慣性把土倒下溝去,往往這輛車還沒裝好,那輛車又推來了,修路沒有閑空,推車的人更累,一路小跑,全憑慣性和沖力,那時修路的報酬是生產隊按工程量記工分的。
日復一日枯燥的修路生涯,難免會讓人們產生退縮的心理,為了振奮精神,靳文奎想盡辦法,隔幾天,利用晚上休息的時間召開會議,表揚優(yōu)秀的,批評落后的,糾正錯誤的,同時在公社成立了電影放映隊,不定期地放映《地道戰(zhàn)》《英雄兒女》《紅旗渠》等紅色勵志電影,不斷做著修路隊員們的思想工作,在艱苦乏味的修路過程中,看一場電影成了社員們一天勞累后最愜意的事了。
春去秋來,寒來署往,在一镢頭、一鐵鍬的高強度作用下,修路的社員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。經過三年的努力,黑石梁公路基本成形,眼看勝利在望,靳文奎說:“鄉(xiāng)親們,我說過,只要大家團結一心,公路總會修到家門口,汽車也一定能開進官兒來”。
整整五年,沒有外援,沒有一件像樣的機械設備,硬是靠一雙手,镢頭刨,鐵鍬鏟,一錘一鎬,有些挖不動,撬不開,只有用大錘、鋼釬,一錘錘地砸,一釬釬地削,一寸寸地將頑石粉碎,雙手磨起的血泡結成老繭,再堅硬的巖石,也硬不過人的意志,再難的路也會在腳下一寸寸拓寬,一米米延伸,在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,“黑石梁天塹變通途”,貫通了阻擋官兒人民通行的黑石梁,實現(xiàn)了官兒人做了數(shù)代的“通路夢”。原始的山間小路無蹤無影,曾經的驢駝、人背的時代一去不返。昔日農民進城早出晚歸,現(xiàn)在農民進城半天來回。
路修通了,官兒公社買回了一輛55拖拉機,那是轟動整個公社的一件大事,拖拉機成了主要運輸工具,出門辦事能坐上拖拉機,在當時簡直就是一種榮耀。公社干部進城開會,乘坐拖拉機,會引來羨慕的目光,而坐在拖拉機旁邊,是一種榮耀的象征,村民們坐上拖拉機進城,歡聲笑語隨著拖拉機的顛簸,跟著灰塵灑在鄉(xiāng)間的土路上。
由于修的土路坑坑凹凹、高低不平,再加上大雨沖毀路面,拖拉機拉人顛波搖晃很不安全。有一次,麻莊村張揚開著拖拉機進城,走在黑石梁上,發(fā)生了翻車事故,把坐在車箱里的官兒村陳二保差點送了命,出了這個事故后,司機們再也不敢用拖拉機拉人了。
80年代初期,官兒公社書記郭守元,是一個有遠見的干部,為了改善官兒的交通狀況,買回了三輛解放牌汽車,開車的三個司機是官兒村的周存廷、周存銀、還有土嶺村的二幫子。那時車經常去縣城里拉貨物的,遇上這樣的機會,能坐上汽車進城是極大的榮幸,總有人站在汽車旁邊懇求司機拉上一程,能坐上汽車的人,需要很大的面子,那些年,官兒的人們總是坐著汽車進城的。
80年代末,90年代初期,官兒出現(xiàn)了很多私家客運車,村里的人們去縣城辦事,往來的方式都是坐客運車的。
這些年,農村道路發(fā)生了巨大的變化,總書記多次就農村公路發(fā)展作出重要指示,在充分肯定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,“要求農村公路建設要因地制宜,以人為本,與優(yōu)化村鎮(zhèn)布局、農業(yè)經濟發(fā)展和廣大農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適應,要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、管好、護好、運營好,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(fā)展的交通瓶頸,為鄉(xiāng)村振興,建設宜居宜業(yè)美好鄉(xiāng)村,為鄉(xiāng)村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”。
2014年,“四好農村路”提出后,農村公路的修繕標準又有所提高,寬6米,路兩邊間距1.5米,政府將盤山公路,根據(jù)地勢,切除了彎道,降坡度、砌護墻,改善路面,變沙石路面為水泥路面,而路面的厚度也相應增加,提高了車速,避開了山體泥石流滑坡,就是冰天雪地,道路也很暢通。
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,好多家庭買了摩托車、拖拉機、農用機動車,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。
近年來,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,美麗鄉(xiāng)村工程的建設實施,黑石梁的路,水泥路也變成了寬闊的柏油路。今天的公路工程建設標準高、質量好,安全、警示設施完備,道路交通標線、標志完善。寬敞、光亮的盤山公路,安裝了堅固的金屬護欄。有了這條路,來鄉(xiāng)村旅游、紅色景區(qū)旅游的人多了,使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的村民也逐漸多了起來,客商不再望而止步,紛紛前來投資興辦企業(yè),官兒大地充滿了勃勃生機,正以堅定的步伐,走在鄉(xiāng)村振興的道路上。
修好一條路,造福千萬人,路修好了,帶動家鄉(xiāng)的經濟發(fā)展,村民們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,利用交通方便的有利條件,做起了各種生意,在發(fā)家致富的道路上快速奔馳著。官兒村的周躍,是官兒鄉(xiāng)的杰出代表,他利用村南面的一塊閑置場地做起了經營磚、水泥的生意,周躍還成立了一個小型工程隊,村民們誰的房屋漏雨啦,屋脊的瓦需要換,他都不辭辛苦,人工、料一起上,四鄰八鄉(xiāng)的人們都來找他,因為經營有方,紅利大增。
如今的黑石梁,盤山公路兩旁的林木郁郁蔥蔥,野花點綴,令人心曠神怡,向遠處眺望,九曲十八彎的柏油路,像一條巨龍,盤繞在黑石梁上,異常壯觀。
條條道路通遠方,唯有黑石梁這條路情最深,彎彎曲曲在我心中。
2022年2月13日
于山西渾源
作者簡介
李廷清,1966年出生,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官兒鄉(xiāng)官兒村人。《中原作家》編委。與文字結緣,業(yè)余時間喜歡讀書寫作,喜歡用文字描繪鄉(xiāng)村生活,守望鄉(xiāng)土,留住鄉(xiāng)音,傾訴鄉(xiāng)情。1982年開始寫作,作品散見于省、市、縣報刊及網絡平臺。
服務郵箱:agricn@126.com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84395205
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0354號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8 京ICP證05068373號
農民日報社主辦,中國農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,禁止使用
Copyright?2019-2025 by farmer.com.cn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