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古徽州的“一府六縣”,村與村之間大大小小的道路,大多數(shù)是以大小不一的長條形石板、石條鋪就的,故稱之為石板路。在績溪縣境內(nèi),我所知的有三條較為有名的石板古道。一條是楊桃?guī)X古道。它一頭連接的是上莊鎮(zhèn)會川村,另一頭是旌德縣的江村。這是大文豪胡適先生與妻子江冬秀的聯(lián)姻之道,也稱之為愛情古道。另一條是徽杭古道。這是績溪縣連接省外唯一的一條古道,它一頭連接伏嶺鎮(zhèn)的江南村,另一頭連接緊鄰著的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(qū),現(xiàn)已成為著名的徒步休閑網(wǎng)紅打卡地。第三條是竦嶺古道。它一頭連接上莊鎮(zhèn)的竦嶺腳村,另一頭是歙縣的竦坑村,沿途走下去是大谷運、桂林,步行四個小時就可以走到歙縣的徽州府,這是上莊人民前往徽州府的唯一古道。這三條石板古道分別連接著三個不同的方向,它們共同見證了績溪人民熱愛生活、不屈命運安排、勇于走出大山、開創(chuàng)新生活的歷史。
在我的心中還有三條石板古道,至今我依然記憶猶新。
記得小時候正月里給親友拜年,大年初二雷打不動要先去下舍村舅公、舅婆家拜年,這是父親的外婆家。我們通常和叔叔家堂哥、堂姐們組成浩浩蕩蕩的拜年大軍一起出發(fā)。沿途要經(jīng)過西村、鮑家,過了銅鑼丘橋,就要翻山越嶺,一路上全是彎彎曲曲的石板路,窄的地方只能容一人通過。大約六七公里的路程,要走上近兩小時的時間。路上會遇上許多進進出出同為走親訪友的人,他們或三五成群或兩人結(jié)伴,有說有笑行走在走親拜年之路上。
走過銅鑼丘橋,開始爬坡過坎走山路,所謂的山路也是用石板、石條鋪成的路,不過是沿山腳、山谷盤山而上。此時,山谷中傳來轟隆隆的水聲,只見昆溪河穿山而來,雖有山風陣陣襲來,但也不覺得有寒意。走著走著,繞過三道彎,跨過五道崗,便來到岔路口,一邊通向鳳棲灣、大會山的恩嶺,沿山梁來回折返的“之”字形長嶺更加陡峭,看著就讓人膽寒。一邊是通向下舍村的羊腸小道,相對平緩。約半小時的路程就到了舅公、舅婆家,時間也到了上午的十一點左右。在一番寒暄拜年聲中,舅婆把甜茶棗栗湯、五香雞蛋擺上了桌,熱情地招呼大家趁熱吃,隨后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肉絲干筍蓋澆面當午餐,這就是嶺北的風俗。
午餐過后,大家三五成群或是在門口曬太陽聊天,或是結(jié)伴在村里走街串巷。二十幾戶的小山村,人最多的時候有一百多人。說是走街串巷,其實只有小巷沒有街,十分鐘左右就可以把整個村子轉(zhuǎn)了一遍。大家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來度過下午的時光。冬天的小山村,一天的時光顯得非常短暫,下午三點半左右就要安排吃晚飯,通常是胡適一品鍋外加四個下酒菜。離開時,舅公、舅婆會準備一些蘆花掃帚讓我們帶回家。回家的路顯然就輕松得多,一路下坡拐上幾道彎,經(jīng)過兩個村莊,就見到了熟悉的村口。
這條拜年走親之路從記事起,一直走到2006年,即使是離家在外工作多年,每次回家總是要抽出時間去下舍村看望舅公、舅婆,直到他們相繼去世。走親的石板路,承載著兒時的記憶和濃濃的親情。
二
在成長的道路上,有些人或有些事是刻骨銘心的,甚至是一輩子也忘不了。20世紀80年代初,農(nóng)村的生活相對還是比較艱苦,那時村里的小學(xué)食堂生火做飯、燒水全是用木柴。這些木柴是學(xué)校從一個小山村買的,但需要高年級的師生及教職工挑回到學(xué)校。學(xué)校通常會在每年下半年10月份的某個周六上午,安排一次挑柴勞動。
記得第一次到金山村挑柴是在小學(xué)三年級,那時我還不到十一歲。周五,班主任安排第二天挑柴勞動并反復(fù)強調(diào)注意事項。第二天,我便邀上幾個同學(xué)跟著高年級的學(xué)長一起出發(fā)。村里的小學(xué)絕大多數(shù)的學(xué)生都是本村的,大家彼此都熟悉。兩根麻繩套在竹扁擔一頭,肩扛扁擔就和同學(xué)上路了,一路上要穿過上莊村、余川村,上了高渠,開始走崎嶇不平的石板山路。路是依山而修,鋪有大小不一的石板,凹凸不平。經(jīng)過歲月的洗禮和磨礪,石板的表面顯得比較光滑,如果是下雨天或是雪天,走在上面要特別小心。路的一邊靠山,另一邊是常溪河,懸崖峭壁,落差大約有幾十米,看一眼都覺得害怕。走過了兩座橋,繞過了四道彎,爬過了一個陡坡,也不知走了多久,終于到了上金山村。
一大堆柴火整整齊齊擺放在生產(chǎn)隊的隊址里,我挑了六七塊大小合適的木柴,開始捆扎,一陣忙碌之后,挑起擔子就急于往回趕路。剛出金山村不久,天漸漸地暗了下來,不一會兒就飄起了雪花,老師們一邊挑著擔子,一邊不停地鼓勵我們,不斷地提醒我們注意腳下安全。我們小心翼翼行走在下山的石板路上。俗話說:“遠路無輕擔。”走到余川村的時候,兩腿就像灌了鉛一樣,越來越走不動了。大家相互鼓勁相互幫助,好不容易走到了學(xué)校,經(jīng)老師一稱,十一斤。第一次挑柴勞動,來回走了約十二公里,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從上金山挑了十一斤柴火到學(xué)校。
挑柴的這條石板路,是我勞動的開始,它讓我體會到勞動的艱辛,懂得勞動的光榮,更感到勞動人民的偉大。
三
一條彎彎曲曲、起起伏伏的石板路從村口一直延伸到鎮(zhèn)上,石板路的中段,大約有八十米是用青石板鋪就的,每當走到青石板的時候就知道行程已經(jīng)過半了——這就是我的求學(xué)之路古道。在20世紀80年代這是村里通往鎮(zhèn)上最近的一條路,村里人去鎮(zhèn)里辦事、趕集,通常都是走這條路。這條石板路陪伴我走過了三年漫長的初中生涯。每天走六個來回,單程是三公里路,早上去、中午回、中午去、下午回、下午去、晚上回,每天不是在課堂上,就在趕往課堂的路上。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里,寒來暑往,來來回回,風雨無阻。
那時全鎮(zhèn)只有一所初級中學(xué)——上莊中學(xué),位于上莊村楊林橋水口附近,全校有五六百人。家住上金山、黃會山或旺川等遠一些地方的同學(xué)可以選擇住校,住在上莊、余川、瑞川的同學(xué)相對較近,走一會兒就到了。最羨慕的是擇里、花樓村的同學(xué),他們騎著自行車上學(xué)、放學(xué)。最苦是我們這些不遠也不近的,由于不通公路,只能靠雙腳。每天走六個來回,著實讓我們練就了一副鐵腳板和一個強健的體魄。
求學(xué)的石板路上留下的是一路的艱辛和海闊天空的暢想,我沿著這條青石板路走出了大山,走向了外面更廣闊的天地。
國家實行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之后,村村開通了“四好農(nóng)村路”,有的石板路被公路所替代,有的石板路走的人越來越少,漸漸就被人遺棄了。
常言說,人生沒有白走的路,我心中的石板路日漸清晰,它就像一個老者,雖歷盡滄桑,但仍不斷地鼓勵我,給我勇氣和力量,去迎接前進道路上一個又一個困難和挑戰(zhàn)。
道路彎彎,歲月悠悠。一晃離開故土已有三十多年,但每一次回老家,不管時間有多匆忙,我總要在熟悉又陌生的石板路上走一走,這走的不僅僅是路,走的是對故鄉(xiāng)無限的眷念,走的是那濃郁的故鄉(xiāng)情!
作者:胡武燕
服務(wù)郵箱:agricn@126.com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84395205
京公網(wǎng)安備 11010502040354號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10120170078 京ICP證05068373號
農(nóng)民日報社主辦,中國農(nóng)網(wǎng)版權(quán)所有,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(quán),禁止使用
Copyright?2019-2025 by farmer.com.cn. All Rights Reserved